
孤獨死在你我身旁
隨著現代社會結構改變「孤獨死」早已悄悄融入我們生活當中,所謂「孤獨死」並不指某種特定的死因,而是指人在死亡當下無人知曉,直到數日、數週甚至數月後才被發現,這樣的死亡不一定是悲慘的,但總帶有一絲淒涼與沉重。
《或許,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》這本書,帶我們看見那些被世界遺忘的死亡,作者是一位專業的「遺物整理師」,負責處理死者留下的物品,包含孤獨死現場的清理工作。
在一次參與國際殯葬博覽會的契機下,製作了第一件孤獨死現場的縮尺模型屋,從此便踏上用模型訴說「孤獨死」故事的道路。
這些模型屋紀錄著死者生前最後的生活樣貌,也相當還人死亡後所殘留液體痕跡,雖然沒有屍體的呈現但還是能體驗到有如親臨現場的不適感。
還原死亡的真實模樣
書中收錄了8件孤獨死現場模型屋作品的圖片,每一件作品都是根據真實案件製作,呈現死者生前的最後生活樣貌,以及死亡後留下的痕跡。
雖然模型中沒有屍體,但從傢俱擺設和物品位置,到地板上乾涸的體液痕跡,都讓人感受到那份近乎親臨現場的不安與哀傷。
比起單純的獵奇,作者的敘述風格溫柔平實,不帶任何煽情,每一個模型背後都藏著一個人的人生,有的是失落與崩潰的結局,有的卻是某種形式的安然退場。
孤獨死不是單一形象,它有著千百種面貌與成因。
「死者的朋友」
你可能聽過「婚宴蟑螂」那些假冒親友混進婚宴騙吃騙喝的人,而在孤獨死現場,也有一種人,他們自稱是「死者的朋友」,聲稱死者曾交代將屋內財物留給他們,藉此將值錢物品一掃而空。
由於無人能證實這些說詞的真偽,也往往難以阻止,只能眼睜睜看著死者珍藏一生的物品,落入陌生人的手中,這種狀況並不罕見,甚至成了一種冷酷的現實,當人死後無人為他發聲,生命留下的一切也可能因此被踐踏。
「寵物」是另一種跟遺產很類似,也被頻繁提及的問題,當主人孤獨死,留下的寵物往往成了最無助的存在,牠們不會有自理能力,且家人也不一定有辦法接手。
幸運一點的「寵物」可能會被收養,但更多時候卻是因為主人的離去因而飢餓甚至死亡,這些無聲的生命,也是孤獨死背後被忽略的一部分。
在死亡面前我們皆相同
《或許,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》用模型屋搭起了生與死之間的橋梁,也讓我們看見現代人越來越可能孤立的生活樣態。
書中沒有說教,也沒有悲情鋪陳,只是用一個又一個真實故事提醒我們,生命總有終點,而我們無法預測何時會走到那裡。
正因如此,提早思考死亡,不是觸霉頭,不是詛咒自己,而是為了活著的時候可以安心,也讓在意的人、珍惜的物、不被遺忘或錯置,真正的準備,不是害怕死亡,而是珍惜活著的每一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