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街仔路採集誌》從日常欣賞臺灣美學

《街仔路採集誌》書籍封面
圖片來源:自行拍攝、AI生成工具Pebblely、clipdrop

街頭版「生活智慧王」

街仔路採集誌》從臺灣的市井街頭出發,兩位作者在街頭巷尾發掘被我們視而不見的創意設計,這些看似不起眼,卻充滿巧思的生活用品,拼湊出一種獨特而迷人的「臺灣味」,彷彿建立起一座有溫度、會呼吸的在地風格圖鑑。

那些隨處可見的道具塑膠桶、保特瓶、雨傘、牛奶罐和塑膠袋,經由長輩們一雙雙實用至上的雙手,變身為讓人驚呼連連的生活發明:

  • 多多全脂鮮乳的罐子+束帶:成了腳踏車的專用傘架。
  • 各色塑膠漏斗+搭上電線與燈泡:搖身一變為路邊攤的個性燈罩。
  • 塑膠袋:因其防水、易塑形、便宜可得的特性,被改造成面紙套、防雨套、刷毛塵撢等萬用雜貨。

這些創作看似拼拼湊湊,卻精準解決生活的不便,美觀從來不是重點,實用才是王道,而這些無名設計師,多半是街坊鄰里的阿伯阿姨,用他們的生活經驗與巧手,默默書寫著屬於臺灣的「生活設計史」。

開店也是創作的一環

書的前半段專注於這些「街頭創作物」的細節介紹,各個發明的名稱、材質、用途、尺寸與創作者背景,搭配作者貼身紀錄與照片,帶領讀者如臨現場。

而到了後半段,則轉向更宏觀的街市文化觀察,作者不再只看單一物品,而是觀察整體的空間佈置與文化呈現,包含店家如何陳列商品、如何設計招牌、如何打造讓人印象深刻的標語與視覺風格。

這一部分簡直就是一本實戰型「臺式小店開店指南」,對有志經營在地風格店鋪的人來說,是個相當不錯的靈感來源,內容紀錄我們從小習以為常的商品的陳列手法,如何搭配以假亂真的道具?如何設計有趣的標語以及圖文並茂但風格迥異的招牌製作?

創作無關身分

創作並不專屬於藝術家,也不是只有設計背景的人才懂設計,不分年齡與性別,只要對生活有感覺,有想解決問題的念頭,人人都可以是創作者。

街仔路採集誌》蒐羅的不只是街頭的物件,更是一代又一代市井小民累積出來的智慧,這些設計沒有包裝也沒有高尚的理論,但每一樣都直指人心,彷彿在說「我們也可以把日常過得有模有樣。」

透過兩位作者的雙眼與文字記錄這份特殊專屬人文特色,把這些即將被忽略的臺灣生活美學重新聚焦和保存,讓我們有幸能能透過這本書走入街坊深入其中,閱讀這些集合眾人的生活經驗。

分享這篇超讚的文章

留言

文章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