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台灣巷弄》是一本以圖為主的書籍,透過細膩的插畫捕捉台灣人共同的生活記憶,不同於文字敘述為主的書籍,本書以視覺為核心,輔以簡要的描述,讓讀者透過圖像感受台灣的文化韻味,書中插畫風格融合復古與印章元素,並以車輛作為載體,展現出專屬於這片土地的生命力。
每一幅插畫的細節精緻描繪出屬於這塊土地的生命力,這些記憶無論是過去、現在還是未來,這些都將永遠保存在我們每個人心中。
本書呈現方式與之前介紹過的《街仔路採集誌》有所不同,《街仔路採集誌》更像是一本台灣風格的「動物圖鑑」,用大量的文字記錄生活中的創意與巧思,而《台灣巷弄》則透過插畫發掘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文化風景,兩者皆是透過藝術與創意來記錄台灣文化的優秀作品。
平凡造就獨特
「台灣多樣。有讓外人無法摸透的複雜,也有最原始的簡單。」
本書有六個章節,分別為「台灣巷弄」、「台灣夜市」、「台灣字號」、「台灣節日」、「台灣傳統」、「台灣呷飽」,每一篇都深入描繪台灣的在地特色。
其中,我特別喜歡「台灣巷弄」這一章,紀錄了台灣人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,卻極具文化特色的事物,例如:垃圾車播放的音樂、檳榔攤、24 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、沿街播放「修理紗窗紗門」音效的小貨車,以及機車兩段式左轉的交通規則,許多看似稀鬆平常,卻蘊含著台灣獨特的歷史與發展脈絡。
我也是透過這本書才去查資料,才發現這項規則是臺灣也是一種全球獨創,而垃圾車播放的《少女的祈禱》與《給愛麗絲》則是深植臺灣人記憶的獨特現象,雖然由來眾說紛紜,但這些元素都成為了臺灣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即使未來有天改變,這段記憶仍然會留在我們心中。
結語:最習以為常的,就是最獨特的
有時候我會想,當外國朋友來臺灣旅遊時,我該如何向他們介紹臺灣的獨特之處?然而,當自己習以為常的事物擺在眼前時,反而覺得好像沒什麼值得特別介紹的,似乎比不上歐洲的歷史建築、日韓的流行文化,甚至我們引以為傲的美食,也與其他亞洲國家有相似之處。
但這本書提醒了我正是這些日常的小事,造就了一個獨具特色的臺灣,曾在網路上看到一句話:「旅行就是從自己活膩的地方,到別人活膩的地方。」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風景,對於外人來說,或許正是最特別的地方。
就像農曆新年雖然是華人文化圈的共同節日,但臺灣、越南、新加坡、馬來西亞與菲律賓,各地的慶祝方式與風俗習慣卻大不相同,每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印記,而《台灣巷弄》正是用插畫將這些微小但珍貴的文化特色記錄下來,讓我們在翻閱的同時,也能重新認識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。